top of page

基層的無牆教會


教會新常態

今次要談的課題是四幅牆以外的無牆教會。我是非常眷戀實體的聚會,無奈在世紀疫症和未來宗教政策下,新常態和新香港下的聚會模式可以說已被打破,被迫從四幅牆裡有新的變革。我相信上帝總是興起環境來與我們說話,或許上帝想教會恢復它的本質,回復它原來的影響力?


現今教會失去對城市的影響力,這已是公認的。同是教會,我們今天擁有科技、財富和知識,卻遠遠落後於第一世紀的教會。他們沒有社交媒體、物業、經費、專職牧者,甚至宗教自由!今天的教會失落了什麼?


耶穌的教會觀?

耶穌是教會的先驅,在馬太福音9章35-36節,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祂在會堂裡教訓人,宣講天國的福音。他的常態是「出去」以至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。耶穌展示的愛不單只是在堂會,甚至當時耶穌踏足堂會的時間極少,耶穌活現的事奉模式是城市中流動的愛。


耶穌的教會觀很簡單,馬太福音十八章19至20節,祂說我們在地上兩三個人,奉主耶穌的名聚集,主就在我們中間,這就是聚會,所以聚會不一定要有四幅牆或人頭擁擠,那可以是很簡單的有基體。艾德史福索博士《EKKLESIA: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》提到,耶穌提到的教會是Ekklesia,希臘文可解釋為「教會」,亦可以說是「被召出來的一群」。使徒行傳二章47節形容初代教會的形態 - 「讚美神,得眾民的喜愛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。」這個「他們」便是Ekkelsia。


Ekkelsia引伸至今天,可以是家庭、社區或職場的聚集,於城市裡不同地方的聚集,今天有稱之為流動的教會flow church,也有稱為微教會micro church,小小教會等,小小的但重要是倚靠聖靈的能力,活出耶穌在我們中間,將福音帶進社區中,無忘貧窮人的需要。


失序的世界 ─ 卻誕生多種城市事工

往後,我們不知道香港的宗教有多少自由,我們還能為主做甚麼?但只要看看使徒行傳的教會,他們沒有停止傳福音,繼續醫治趕鬼,甚至在峽縫內設立了很多城市事工,回應了當代人的需要,無論是派飯服侍、資源均平分配、醫治等,那正正是跟從耶穌的腳踪。


無牆教會─Flow Church

陳韋安是Flow Church的牧者,教會由2018年到現在已經有幾百人,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無牆教會。他們重視基督徒生命、敬拜、真實的關係,還有他們以社區為本,不會限制弟兄姊妹只在教會內事奉,更重要是flow,要將裡面的信仰,把經歷神的豐富,像水一樣流出去關懷身邊的人,同時服侍社區,結果牧者能專心牧養,擺脫教會行政的疊床架屋,並且很多的決策發展,是由下而上,有別於傳統教會,吸引了很多年青人。


我在馬尼拉訪問過一個主教,與他行在街頭,到處都有人與他打招呼,特別是小商店。他對我說,他常常走在街頭牧養,他的教會是上10萬人,讓我很驚訝,原來他的堂會觀不只是教會四幅牆的幾千人,而是教會坐落的社區,社區的事情就是與教會有關,教會與社區的關系是如斯緊扣,光真的是照在人前。


不少人認為教會最浪費地方,租金高昂卻常常在平日空置,愧對香港珍貴的地方資源。我贊成若教會若能開放服侍社區,那就像初代教會均平的資源運用了。香港越來越多無牆的基層教會,有牧者在老人院施行浸禮,生命走到盡頭的長者,比誰都需要福音的「到會」。也有在街頭上為基層和無家者行灑水禮,在天橋底和公園,基層感到是家的地方。耶穌的宣教日程,是走進人群遛達的地方。


「無牆教會」是「有牆教會」的延伸

我很欣賞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的模式,為基層而開放教會。大角咀都有很多貧窮人,宣道堂本來是一間荒涼的中產教會,經常空置 ,但陳淑娟傳道到社區接觸街坊,煮食、滅蚤、補習服務,教會全天候開放,吸引了很多街坊,教會由數十人,增加到幾百人,很多弟兄姊妹都被興起服侍,教會在質和量上都增長了。


如果今天耶穌回來,你猜祂會先到哪裡?按著福音書的描述,我相信他會先走到基層聚集的街頭。耶穌在曠野禁食之後,先到會堂打開以賽亞書來宣告祂禧年福音的使命,但是之後祂離開了,更多的時間,他彰顯了活在貧窮人當中的上帝。
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