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獨處 – 亂世中的能力來源

Updated: Nov 24, 2020

琳達、狄洛Linda Dillow於《平靜焦慮的心》提到: 憂慮像一張搖椅,它讓你似乎有事可忙,卻無法帶你到任何地方。 憂慮是對極少發生的問題,像預先支付利息般陷入不必要的煩惱。

最近與朋友相遇,聽到的總是疫情下的煩燥感,不確定中的憂慮,無論涉及眼前的,或是對未來負面的預測,瀰漫著負能量。

人的本性就是會憂慮,那又如何能停下來,如何尋回那穩固的盼望呢?那就總離不開“獨處”solitude,放下一切,專注當下的自己和上帝的啟示。這個世界可以是壓力的來源,家人和友好也不一定能明白你,甚至也成為消耗你能量的因由。可以期望從人而來的關愛並不一定成功,能控制的就是由自己來關愛自己了。

Dallas Willards曾經問:你會用甚麼形容詞來形容耶穌?他給的答案居然是“Relax”。耶穌的工作時間只得三年多。他馬不停蹄地醫治、趕鬼和宣講。祂也要面對敵人和設下的陷阱。那個時代沒有電子網絡和方便的交通。耶穌終日被群眾和需要所包圍,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,但祂展現的領導狀態,是不急不忙的unhurried leadership。耶穌展示了完美的工作和安息的榜樣,那是leading from within,是以恩典導向(grace-paced)的領導,在複雜和紛擾的環境中,在獨處中跟從天父作帶領。

獨處、安靜,每個信徒都知道它的重要,只是需要決心,將它在時間表裡劃出來,無論是每天的數十分鐘,每週的數小時,習慣了,親嚐了,就會嚮往安靜。不單是信徒視“獨處”為首要,世界都在研究和倡議獨處。其中,安東尼。斯托爾Anthony Storr於他的經典著作Solitude: A Return to the Self中,結合全世界數百位名人的人生經歷與他自己的精神科臨床經驗,發現了“獨處”是一種能力的來源。


我們放下在人群中的角色和反應,回歸真正的自我,明白自己所思所感,破碎和渴求。真實地關愛自己一趟,愛是能量。 獨處時,我們可以做在人群中難以進行的深度思考、反省和想像等。 獨處讓我們的腦袋放鬆,進行清晰思考和整合,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,是迎向幻變世代所必需的能力。 很多偉人,他們的影響力,往往是與他們能花多少時間於獨處形成正比的。

對我來說,獨處也可以是療傷的旅程,觸摸和釋放內心的情緒,讓我們變得更真實和完整。若情緒不離開,理性也回不來,遑論尋求解難出路。我在神學院教書,聽到不少學生會參與佛教背景機構辦的mindfulness,心裡不解,卻又明白,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,人更加要找回自己的平衡點,安靜變得如斯吸引和至為重要。若偉人的偉大,都需要大量的獨處,那信徒豈不更值得投入獨處,發現自己,同時發現上帝,發現上帝,人必然改變,尋回盼望和安穩。

憂慮,始於只聚焦眼前,忘記上帝的同在。獨處,再次讓我們回顧,上帝比問題大得多。

憂慮的開始是信心的終點,信心的開始是憂慮的終結。而獨處,是孕育信心的土壤。

上帝不斷震動這個世代,獨處,讓我們通往不能被震動的國。

參考

琳達、狄洛Linda Dillow,《平靜焦慮的心》。台灣:雅歌,2006。

Fadling , Alan. An Unhurried Life: Following Jesus’ Rhythms of Work and Rest. USA: IVP Books, 2013. Anthony Storr, Solitude: A Return to the Self. US: Free Press, 2005。

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