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小倩考入了海南省海南醫學院讀醫護,我收到這消息時心裏無限興奮和感恩。這個女孩子的點點滴滴,即她如何由極度反叛的少女轉變為溫純好學的成年人,均浮現腦際。
小倩約12歲入住「泉源之家」。她的故事,可以用她自己16歲時畫的兩幅畫來概括。這兩幅畫正代表著她未到「泉源之家」和住了5年後搬出時的改變。第一幅標題是〈作繭自縛〉,而第二幅是〈破繭而出〉,你會看出其中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。
〔左:作繭自縛;右:破繭而出〕
作繭自縛
代表未曾來到「泉源之家」的小倩,因著過去的流離困苦,她筆下的自畫像暗淡蕭索,主角外表冷漠防備,內心卻異常孤單寂寞。她了解到自己的狀態,卻未想過需要改變。她是這樣形容自己:
「我之前就是比較自我保護的那一種,然後酷酷的。一般人跟我不會走得很近,手拿著刀是自我保護,有釘的鞋子代表我走的路走得挺辛苦!穿的衣服像古代的那種盔甲,也是想自我保護……而嘴巴含著草嘛,就是酷酷的那一種。
女俠帶眼罩是掩飾……而下面三個人……他們覺得要跟我親近很困難,無論哪一種。樹葉被風吹起,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,還是寂寞的嘛。有一種蕭索的感覺。而保護罩是有顏色的,這就是有一點像警界線吧,提醒別人不能走進來。而保護罩裏面的話,就是藍色嘛,白色我沒有塗。藍白之間的話,裏面的冰塊一樣嘛。以前就有這樣子,自己覺得是沒什麼問題的。」
小倩對人缺乏安全感,寧可孤立自己,主因乃來自家庭和同學的傷害。年幼時,她爸媽出外當農民工,小倩成為留守兒童,照顧她的責任落在當農民的外公和外婆身上。那時她家裏穿戴比較省錢,甚至衣服會帶點髒和破,而小倩又長得比較瘦,所以易受男同學欺凌。這影響到她日後的社交,特別是與男性的相處。由於不斷被欺侮,她漸漸變得強悍,練成像女俠的性格。
小倩自小與父母聚少離多,關係疏離,心裏一直怪責父母只帶著哥哥在身邊,卻把她留在鄉間受欺負。及後,父母接她到厦門居住,適逢小倩踏入青少年期,父親卻以高壓方式調教她,動輒虐打和責罵,有時用皮帶,有時直接刮耳光。爸爸的暴力引爆出小倩過去被欺凌的傷痛,親子衝突加劇,最後小倩離家出走,流浪街頭。
媽媽跟小倩也多次發生磨擦,面對女兒不止一次離家流浪,母親在無計可施下惟有將她帶到「泉源之家」後就離開。剛到「泉源之家」的下午,小倩一直不肯入門,只瘋狂地對門口的沙包拳打腳踢,彷佛要將長久抑壓的憤怒釋放出來。正式入住後,小倩的狀態正像第一幅畫的主角,總是帶著有色眼鏡,只看到別人待她不好,常常處於作戰狀態。同工說她倔強而固執,常常對抗他人、打罵搗亂,又收藏和孤立自己,同工要有莫大的忍耐來包容這個磨人的女孩子。
破繭而出
後來,她是怎樣改變過來的呢?住進「泉源之家」後,她筆下的自畫像有很大改變,色彩豐富,主角一身輕裝,旁邊也有很多朋友,與她並肩。所以她形容自己在愛中自由走動了:
「這些經歷裏面的色彩也豐富了,很漂亮的那一種……我這邊還有畫翅膀,上天賜給我的,我不需要自己來保護自己呀。其實翅膀也有自由的意思,就是現在我是脫開過去的枷鎖嘛,這樣就是自由了嘛!然後就是一個十字架愛裏面,……就是可以和人走動。我覺得,我的人生就是會這樣子吧。就是以後會,不會很介意去交那些朋友,我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朋友,然後我會和他們一起走動」。
小倩因為經歷了「家」的滋潤,她的情緒和與人關係也起了變化。她態度柔軟了,老師發現解凍後的小倩原來是個外剛內柔,滿有溫情的人,就安排她照顧「喜樂家」年幼的孩子。她也多了聆聽別人意見,學曉健康地抒解壓力,從而帶動了與人的關係:經歷愛,在乎人,能道歉,能坦誠。後來她與父母復和,回到老家。離開「泉源之家」時,她執筆寫了一封家書。
「一直以來,『泉源之家』都是我情感的棲息,是我的避難所。當我不願面對父母或在父母那裏受傷時,我知道我的後台一直都在支持著我。你們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,那管我在外邊有多累,有多煩躁,你們都一直在努力的理解我,支持我。我很開心,也很感謝。雖然我很少說什麼,但我知道我還有一個充滿理解和幫助的家。我從未對你們說過:『我愛你們!』但你們的美好卻一直縈牽在我心頭。內心柔毅的黃阿姨、和善的魯叔叔、善解人意的秀文、溫柔的紅莉、擔任修理工的海強和黃叔叔、字很好的丘哥哥、母親樣的陳阿姨、思杰哥、姐姐一般的丁榮、阿楓、雨蓉、富娟姐、有點萬事無所謂的宏業,以及各位小朋友,和沉默的蕭叔叔、賴阿姨、小賴叔叔。儘管有的接觸得很少,我腦海中(你們)就是家的一部分。很感激你們,謝謝你們的庇護。」
Комментарии